返回首页 > 汉源文化 > 正文
汉水汉中 源·流

日期:2016.7.18  来源:汉中日报
(片头)
    在中国大地版图中央,千溪汇成一道清江,这就是汉江;它浸润出美丽的汉中盆地;这片山川水土,是自然的杰作,是生生不息的文明画卷。

    第一集:《汉水汉中源·流》
    在中华文明悠久的历史中,先人们无数奋发的篇章,始终与流淌在华夏大地的大江大河相生相伴。
    早在洪荒年代,为了世代生息繁衍,人们开山凿石、引流排灌、疏通江河。“治水”,为中华文明奏响了最初的华彩乐章。
    于是,有一条江,很早便与我们祖先的命运休戚与共,这就是汉江。它发源于秦岭、巴山深处,全长1577千米,是长江最大的支流。古华夏大地最著名的治水传奇,与汉江有着不解之缘。
    (一)
    成文于两千多年前的《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地理文献之一。全文借上古君王大禹的名义,对古代中华山川大地的风貌做了精炼的记述。
    “大禹治水”的故事,为每一个中国人耳熟能详。《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始自汉江的源头。如今,这里为陕西省汉中市所辖。
    田孟礼(汉中市文史学者):《禹贡》中有这样的话:大禹“番山冢导漾,东流为汉”。这个“番山冢”呢,指的是番山冢山;而“漾”字,指的是汉江的干流漾水,它们都位于如今的汉中。
    刘清河(陕西理工大学教授):那么另外一部中国古代的重要典籍《山海经》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原话是“番山冢之山,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这个“沔”,是一条河,也位于今天汉中市,在古代被称作沔水。
    古代典籍中的这些地点,如今是否尚在呢?我们踏上了考察行程。
    勉县,古称沔县,位于汉中盆地西部,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汉江自西向东流过县境。古代时,这个江段被称作沔水,沔县正是因此得名。
    自勉县溯汉江而上,摄制组进入宁强县。大禹治水的源起地,有“古汉源”之称的番山冢山,就位于这一带的山中。
    前往番山冢山的沿途,层林浓密。徒步林间溪畔,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脑海中依稀响起古人开山引水的凿击声。
    同期声:(徒步)到了到了……黄建中(汉中市文史学者):这个地方,就是古代典籍中所说的番山冢山。这个洞穴叫石牛洞。你看,洞中有一股清泉流出,在古人看来,这股泉水就是汉江的源头。相传大禹生活的年代,汉江水灾频发。所以大禹治水时,就牵两头石牛堵住了水源,这样便安抚了水患。
    通过观察不难发现,石牛洞,是一座石灰岩溶洞。眼前的石牛,其实是岩层受流水侵蚀而形成的。石牛镇水,消解洪患,这个传说,寄托了人们对先王大禹的缅怀之情。
    那么,番山冢山、石牛洞,果真就是三千里汉江的源头吗?
    黄建中:上个世纪40年代起,地理和水文专家经过反复考察后确认,古人认定的汉江源——番山冢山石牛洞,并不是汉江真正的源头。所以如今呀,这座番山冢山,被称作古汉江源。那么新汉江源并不在这里,它的位置在南部的玉带河上游。
    (发动汽车、上路)为一探汉江的真源头,摄制组转而向南进发。
    玉带河,发源于川陕两省交界的巴山腹地。初春时节,亚热带北缘的这片山地,已经褪去冬日的萧瑟,一派绿意盎然、鸟语花香。三千里汉江之源,自然清幽,隔绝凡尘,宛若世外桃源。
    (徒步行进)同期声:到了,这里就是新汉江源。看那一挂瀑布,多美!
    举目望去,一股清澈的山溪,从茂盛植被覆盖的岩缝中汩汩流出。
    俯下身,细看、细品,水质晶莹剔透,甘甜爽口。
    站起身,仰视、环顾,蓝天掩映、碧草如菌。自然的本真,融在一草一木中,融于滴滴飞溅的浪花中。
    (测水质)俞波(宁强县环保局工作人员):经过我们检测,水质达到地表水一类标准,矿化度很低,矿物质含量也比较均匀。为什么呢,你看这片岩层,这里的岩层历史比较久远,大约都有数亿年历史了。岩层里面有片岩和泥岩,它们能起到天然的滤水水质作用,就相当一个天然的净化器。
    黄建中:汉江水,从汉江的源头到干流都非常洁净。汉江流经我们汉中盆地,自古至今都是山川秀美,自然生态环境和自然的保护一直都非常好。这样的好山生出好水,首都人民喝着放心,我们汉中人安心。
    数千年前,番山冢山上的古汉江源,汉中先民操着简陋的工具,凭借胆识,劈山、导流、排洪,揭开祖先治水的篇章。时至今日,玉带河上新汉江源,与中国现代化进程重要血脉——南水北调伟大工程紧紧相维系。这片静谧的山川,正在律动着时代的脉搏。
    (二)
    汉江上游所在的区域,在中国的地理、历史当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这里,巍峨的秦岭、巴山,自西向东横亘在中国大地版图的中央。秦巴山地,既是中国温带、亚热带气候的分界线,也是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在古代,这里复杂的地貌,多变的气候,令人望而却步。
    大约5000年前,秦岭以东的黄河流域,中华文明的主干——中原文化孕育萌发。此后,关中平原、长江流域和四川盆地等地,文明的火种先后被点燃。然而,矗立其间的秦巴山地,却如天堑一般,阻碍着人们的往来。如何逾越这道巨大的自然屏障呢?
    王蓬(作家,文史学者):秦岭横贯在中华大地上,它理所当然地被地理学家认为是中国南北的分界线,也是长江黄河两大流域的分界线。而巴山是秦岭之南又一道山脉,它也是东西延绵。秦岭和巴山,就阻碍了中国的南北(往来。)
    梁中效(陕西理工大学教授):在中国古代,翻越秦岭巴山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好就好在呢,在秦岭巴山之间,有一个非常美丽富饶的汉中盆地。这样呢,给往来南北的人们,提供了重要的后勤保障。同时呢,对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汉中盆地又是一块非常适宜于人类生存的风水宝地。
    汉中盆地的形成,至少可以回溯到200万年前。当第四纪冰川消退后,千溪之水汇成的汉江,开始改造山川大地。数不清的岁月中,江水奔流,泥沙沉积,汉中盆地逐渐成为平坦的沃野,孕育出早期的农耕文明。
    南郑县的梁山镇,位于汉中盆地西南部。上世纪80年代,这里陆续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被命名为龙岗寺遗址的这片区域,受到中外考古界的关注,具有重大的科研价值。
    冯武明(龙岗寺文物管理所负责人):龙岗寺遗址出土的最早的石器,距今有上百万年历史。这是陕西省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址。
    龙岗寺遗址的地理环境独特。遗址位于坡地上,不易遭受水患;北侧是汉江的一道回旋,水流和缓,沉积物丰厚,土壤肥沃;南侧,大巴山阻挡了南来的强劲气流。与其它区域相比,这里具有良好的农耕条件。
    考古发掘当中,一个细节充分地证实了这点。
    冯武明:这(陶罐)里面还有一些黑色的粉末。这黑色的粉末,就是一种植物种子碳化以后所形成的。据碳十四检测,它是一种粟类的种子。这也就是说在六、七千年前这个阶段,先民已经在汉水流域定居、农耕,它的出现时间,与中原地区基本一致。
    四千多年前,汉中盆地的青铜冶炼技术和铸造工艺已经相当成熟。而当铁器时代到来时,得益于秦巴山地丰富的铁矿资源,汉中盆地的冶铁和铸造工艺更是享誉天下。
    梁中效:汉中盆地,拥有两个重要的资源。一个呢就是这里有着非常好的、美的生态环境。另外一个呢,就是汉中盆地拥有非常丰富的矿产资源。这样一些自然的资源,再加上汉江两岸肥沃的土地,决定了汉中在中华文明早期重要的地位。
    于是,富饶的汉中盆地,开始承载起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使命。汉中盆地北望关中、西接陇右、南连巴蜀。流向东南的汉江,还连通了长江流域的楚地。汉中盆地由此成为当时各方势力争夺的要地。
    田孟礼:汉水上游在远古时代呢,先后出现过庸国、褒国等一些小国。公元前451年,强大的秦国占据了这里,设立了南郑城。如今汉中的南郑县依然沿用着这个名字。由于这个地方军事意义重大,一直被秦、楚、蜀几个大国争夺,几易其主。最终,公元前312年,秦

[1] [2]  下一页

上一篇:《诗经》中的嘉鱼就出产于汉中
下一篇:呵护这片山水

汉中市委宣传部 | 陕西理工学院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0118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