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冯岁平
日期:2016.6.22 来源:汉中日报
曾国藩于道光二十三年(1843)九月底在四川办完公事后,要返归北京。他先取连云栈道至关中,然后再回到京城。他取道的连云栈道与汉中发生了联系,也就是说曾国藩曾来过汉中。
具体地说是,他从十月初一离开四川的广元,第二天进入陕西省境,当天住在宁羌;3日经滴水铺,到大安驿;4日经尖蔡坝,夜至沔县;5日过黄沙驿,当夜宿于褒城县;6日经青桥驿至马道驿;7日经武关驿而到留坝厅;8日过庙台子到南星,进入宝鸡境内,一直到十一日至宝鸡。他在汉中的时间一共7天。这些都记述在他的日记中。曾国藩走连云栈道只是过路而已,即说他从四川到关中、回京城,取此路是最捷近的路线。他在汉中的时间也不长,但在这里他却作了不少事,如初四在沔县署与县令陆华封共进晚餐,二人关系自然不一般,否则曾氏是不大可能到县署吃那么一顿饭。进餐时他们肯定谈论过诸事,只是今天无法得知其所谈所论;再就是初十在留坝厅与贺美恒畅谈,他的著述中对他们二人所谈的内容仍然没有记述,使我们对此不得详情,不过由畅谈可知他们之间关系也非平平淡淡。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曾国藩在亲历连云栈道途中作的几首诗,数量不是很多,但可以说首首是佳作,是他对汉中自然与人文景观的理解与对话的写照。鉴于他的几首汉中诗向无人注意,所以我们在此仅仅条理出曾氏的汉中之行以及汉中诸诗的背景与内容,而不再作过多的赏评。
道光二十三年十月初二日,也就是说他进入陕西宁羌的当天,旅途所见,使他对四川、陕西的自然环境有了一个认识,并目睹了汉中南境的名胜之区,他深有感触,于是写了七绝六首,即《曾文正公诗集》卷三的《入陕西境六绝句》,不过诗集将诗作时间误为十月一日:
西风已谢朔风道,客子劳劳且未休。
行过嘉陵三百里,飞崖绝壁又秦州。
破晓七盘山上望,回看蜀国万峰环。
英雄割据终何有,陵谷沧桑事等闲。
乱山合处音沉沉,古洞千年海样深。
独卧篮与初梦觉,时间脚底老龙吟。
忽忆老筠吾匹俦,汨罗江上苦吟秋。
未成嘉会方王贡,便恐才名驾应刘。
江流日夜走荆襄,陇蜀由来四战场。
故垒无人谈往事,空山有客吊斜阳。
七二寒溪没干深,溪边茅屋隔枫林。
归人正怯征衣薄,又听山城响暮砧。
第一首是他写由四川进入陕西境内的感受,道出了那里的艰险,以及步履此地的艰辛;第二首是关于七盘山与朝天关的诗,它们是南栈的最险地段,也是秦蜀往来的必经之地,当诗人站在山巅回望时,似乎回忆到一幕幕并非如烟的历史,最后发出了“陵谷沧桑事等闲”的感慨;下一首是写龙洞,它是宁强一名胜;最后几首诗道出了他履栈的感受和经百牢关的感怀,给人的感觉仿佛是在他欣赏着自然美景,同时也寄托着他对国家与社会的关怀。因为当时鸦片战争爆发不久,整个社会为之一动。曾国藩看到这里的自然美景而心悦,当联系到时势时却不免陷入了一种沉思之中。
在写成这六首七绝后的第二天,曾国藩到了宁羌州的大安驿,当夜他又写成了一首名为《西征一首,呈李石梧前辈》的五首古诗。
张良庙是张良隐居之处,也是令人神往的汉中名胜之地。曾国藩在此当然不会轻易错过这一亲临其境的良机,他当时的情况史书以及他本人的相关论作中没有记载,现在也无法得知当时的情况。不过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那就是他参观后很有感触,这从他在此地写了两首五言古诗可以说明,而且二诗是他离开张良庙后的途中写成的,可见他的心情是不平静的很有收获的,与在汉中其它地方的过路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诗之一为《曾文正公诗集》卷一的《留侯庙》:
小智徇声荣,达人志江海。
咄咄张子房,身后大自在。
信美齐与梁,几人饱胾醢。
留邑兹岩疆,亮无怀璧皋。
国仇亦已偿,不退当何待。
郁郁紫柏山,英风渺千载。
遗踪今则无,仙者岂予绐。
朅来瞻庙庭,万山雪皑皑。
赤日岩中生,照耀金银彩。
亦欲从之游,惜哉或懒怠。
另一首名《柴关岭雪》:
我行度柴关,山光惊我马。
密雪方未阑,飞花浩如泻。
万岭堆水银,乾坤一大冶。
走兽交横奔,冻禽窜荒野。
挥手舞岩巅,吾生此潇洒。
忽忆少年时,牵狗从猎者。
射虎层冰中,穷追绝壁下。
几岁驰虚名,业多用逾寡。
久逸筋力颓,回头泪盈把。
此二诗与在宁羌所写有异曲同工之处,即将自然景观与风景名胜历史文化积累连在一起看,并蕴含着自己的感悟。总的来看,曾国藩的汉中之行时间并不长,但他的几首诗写得很有感情,无论是他的五言古诗,还是七言绝句,给人的不仅仅是他对汉中诸胜景的感悟与状摹,更重要的是他由沿途所见而引发的深一层的思考。这不仅对研究汉中历史文化颇有价值,对研究曾国藩的人生轨迹也不无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