轶文
日期:2016.6.15 来源:汉中日报
大约在4千年前,生活在黄河中游的夏人一支徙来汉中建立褒国,为汉中带来了先进的文化。汉中从此迈进了文明的门槛,结束了原始部落状态。
褒人一直与中原文化保持着密切的来往,在商代时期引进了伟大的青铜文化,从城固洋县一带出土的大量青铜器表明:汉中青铜器与中原同样精美,并带有自己的地域文化特征。同时,汉中也成为青铜文化向巴蜀及至西南传播的中心。
春秋战国时期,汉中曾是秦、楚、蜀三国逐鹿之地,汉中既遭受战乱,亦经受了外来文化的洗礼,各种文化根植于汉中。
公元前206年,刘邦为纪念自汉中发兵而得天下之盛举,以“汉”为朝代之名。汉朝延续400年之久,创造了灿烂的汉文化,传统的华夏族从此被称为汉族,汉中亦因此而名闻天下。城固人张骞作为西汉王朝的使者,不畏艰险,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为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巨大贡献。
汉末,张鲁率五斗米道占据汉中近30年,使五斗米道发展成为中国古代保存完好并流传千古的惟一本土宗教——道教。当时正是中原各地战乱时期,而政教合一的汉中却十分平静。于是关中、陇右的居民数十万人迁徙到汉中,带来了他们的文化传统。
南北朝期间,前秦、北魏、氐羌、鲜卑文化多次伴随战争进入汉中,使汉中的文化呈现出一个多元的局面。1978年汉中武乡出土的西魏文吏俑、半军俑,场面威武,体现了北方文化特点。同时,汉中土著文化随着移民流向江南和巴蜀,尤以汉水下游的襄樊一带最为典型,影响并形成南朝时期襄樊一带的强悍民风。
隋、唐定都关中,汉中作为通往东南和西南的必经之地,李白、元稹等众多文人学士、显官迁客从此经过,写下大量传世诗文作品。
唐宋之际,南郑乾明寺、勉县牛头寺、洋县念佛岩等宗教寺院,培养了许多有影响的僧人,其时,来汉学者甚众。宋乾道八年(公元1172年)3月,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来到南郑县,看到南郑县的山水和民情,挥笔写出了《山南行》《南郑马上作》等诗,在南郑呆了8个月于11月2日启程回到成都。他的诗作直接写汉中的有300余篇,有不少是陆游爱国诗词中的杰作。
逮至清代,随着中原及长江流域人口急剧增加,汉中盆地周围的山地成为移民理想场所,带来了大规模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嘉庆时期,汉中盆地周围丘陵乃至山区都已开发出来,这些移民被称为“棚民”。据统计,移民以四川最多,关中次之,湖北又次之。南郑巴山及宁沔北部山区主要是四川移民,佛坪、城固、洋县为关中移民聚居地。基本定形了今天汉中多种民俗、方言并存的文化格局。
自明末以来,西洋天主教在汉中传播极快,从资料看,明崇祯年间已有传教士在城固一带传教。清康熙年间,教徒人数已达14000余人,汉中成为仅次于北京、上海的天主教信徒聚居地。鸦片战争后,天主教利用不平等条约,在汉中传播更为广泛,波及各县。
清代,戏剧成为文化交流最主要的形式。西乡艺人查来松带二簧戏班到镇巴演出,并收徒传艺,为汉剧发展带来重大影响。光绪年间,南郑汉二簧戏班入川演出,深受川民喜爱。此时,关中的秦腔、眉户、皮影剧种亦相继传入汉中。
随着经济的发展,清代汉中与周围地区的民间贸易日益频繁,主要是汉江下游的湖北洋货、江西的瓷器、四川的川货、关中的西安货。各地商人为了方便在汉中的贸易和生活,修建了反映各自文化特色的会馆建筑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