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汉源文化 > 正文
乡间集市
李熙睿
日期:2016.6.14 来源:汉中日报

    秦巴乡间,散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乡村集市。许多年以来,乡间集市就像白天的星星,闪烁在乡村日常生活的天空。
    人们或为出售自家的农产品、手工产品,或为购买日用品,或者仅仅是带着农闲间少有的闲适心情来到集市。集市既是乡村人最古朴、自然的经济交往之处,也给他们平淡、熟悉的生活增添了陌生的情节和缕缕欢愉。
集市一般都有着农历单日或双日逢场的习惯,“日中而集,午后渐歇”。经营者有串村赶集做买卖的生意人,也有固定摊点的经营者,赶集的大部分为附近的村民。
    平常的日子里,集市大都像村中的井水,显得波澜不惊。但到了年关,就有些不同。那天,我沿着一条从巴山深处蜿蜒而出的河流,一上午就赶了两个集。上游的集市虽然不逢场,因为除夕将近,店面还是挂满了火红热烈的灯笼,货物满满当当的,溢出店铺。等到了下游的集市时,眼前就变得热闹多了。河边两棵高大的杨树上,喜鹊飞上飞下地忙碌。在一阵阵扬起灰尘中,各种采买年货的摩托车、三轮车、农用车往来不断,闪过一张张满是喜乐的面孔。太阳刚偏西,便有背着新买的方桌、提着酒的人涉过清浅的河流,朝对岸的山间返家了。大路上,一个开着三轮摩托车的中年人,车厢后的竹筐掉了也没觉察,有人就不住在后面喊……
    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我在汉水上游的山间小镇上工作。平时,一个人走在石板街上,可以听到自己轻轻的脚步声。到逢集日,十沟八乡的人都涌来,拥挤喧闹。除了百货、餐饮、修鞋的有着固定的门店和摊位,集市并没有清晰的行业划分。翻山越岭出售自家土特产的山里人大都要见缝插针,自己寻找地方随地设摊叫卖。但若是拎着自家喂养的土鸡来的,则早被等在大路口的城里鸡贩子瞄上,往往经不住他们的伶牙俐齿,很快就能怏怏地出手。人群中,时常可以见到卖十三香调料的外地人,用诙谐嘹亮的说唱吸引着一圈人。偶尔会看见头戴瓜皮帽、胡子拉碴的猎户,步履散漫,土枪上晃着野兔、麂子、竹鼠、雉鸡之类,五彩斑斓的特别惹眼。猪集和柴集有些例外,在离街外一里左右的路边空地里,一直有着相对固定的场所。一群人围着仔猪讨价还价。看中的,就往蛇皮袋子装,一不小心,脱了手,小猪“吱吱”地叫着围着人群跑,引得一阵哄笑……比起猪集的热闹,柴集要显得安静得多。山里的汉子袖着手,静静地蹲在一捆捆木柴前,并不高声叫喊。买柴的,多是镇上机关食堂,讲好价,汉子就帮着将柴草挑进去。
庙会是乡村集市另一种特别富丽的形式。儿时家离胥水河边的原公镇不远,除了赶集,每年二月二的庙会是必去的。初春时节,天气还有些寒冷,但这并不妨碍我赶集的兴致。总是盼望着早点放学,兴冲冲地跟着爷爷,战战兢兢地踏着河中的列石,满心憧憬地赶往对岸。
    在人头攒动的大场院里,搭着一个高高的戏台,上面演着什么,记忆的屏幕已经模糊。我更喜欢地穿梭在摆满民间工艺品的长街上,愉快地淹没在你推我搡的人流中。疑心用竹节做成的青蛇,会随时从地面上跃起咬到自己。橡胶的青蛙用手摁住背,手一松,就能在地上欢蹦。长短不一的竹笛轻易变换指法,就可以流淌出那个春天最动听的鸣叫声。最常见的是一种通身黝黑的,上面去着红、粉、绿圆点的陶制鸟雀,既可以吹出响亮的哨声,价钱也便宜。每年庙会买了,不小心摔碎了,第二年又买……一年年,就在这种莫名的期待中,童年的时光静静地流逝了。
    几十年间,集市一直是我最熟悉的乡村生活场景之一。前些年,在集镇上,偶尔还可以看见门楣上有着供销社、新华书店字样的老建筑,不少集镇仍然留存着斑驳的青石板的小巷、红漆木门的店面,隐绰着时光和记忆的光点。后来,老房子大都变成了二三层不等,镶着同样瓷砖、同样玻璃的楼房,蜂拥着挤向刚刚铺起的水泥路。集镇上影楼、美发店、手机店应有尽有,变得日益时尚起来,和城里越来越相似。
    但无论如何,在满是超市的大地上,乡间集市仍是一个温馨的存在。在集市中,随处可以看见人们在街边或小吃店热切地谈论着土豆、蘑菇的市场行情。无异于都市人对股票涨停的关注。集市外,依然起伏着曾经熟悉的田野、石桥、山峦,围坐着草坝、莲花寺、竹叶沟这样亲人般的名字……如果你离开城市,独自到各处集市走走,常常会遇见弯弯山道上默默赶集的人。遇到节假日,还会看见几个红红绿绿的小学生,像童年的自己,飘扬在人群
上一篇:历史名山拥汉中
下一篇:礼仪之镇接官亭

汉中市委宣传部 | 陕西理工学院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0118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