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强
日期:2016.6.8 来源:汉中日报
历史名山,乃亿万年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历史文化积淀的偶合产物。江中地域虽不算大,却因悠久的文明和众多典册有载的历史名山而享誉海内外,在国内同类地区实属罕见。
《禹贡》名山——山番冢山。山番冢山在宁强县烈金坝汉源村,为汉江发源地。《禹贡》是我国最古老的国家档案性文献《尚书》中的名篇,约成书于西周,专记当时九州地理形势和名山大川。《禹贡》明确提到梁州山番冢山,有“山番冢导漾,东流为汉”的记载,意为汉水自山番冢发源,向东流去即为汉江。今山番冢山汉水发源洞内有一石碑传为“禹王碑”,字如蝌蚪,犹如天书,不可辨识破译。
《诗经》名山——旱山。旱山即今南郑县南湖附近的汉山,海拔1473米,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的经典名著《诗经》中即留下芳名。《诗经·大雅·旱麓》有“瞻彼旱麓,榛木苦济济”之句,描绘周代旱山之麓草木茂盛之状。旱山是周代诸侯褒国祭祀神灵的神山,故有贵族咏汉诗篇,后来《汉书·地理志》《水经注·沔水》《舆地纪胜》均提到旱山。今日,旱山已作为一个历史地理学名词为国内外学术界所熟知。
三国名山——定军山。坐落于勉县,因三国故事而闻名。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刘备率蜀汉军与曹魏大战于沔阳,老将黄忠勇猛如虎,刀斩魏悍将夏侯渊于此山下,曹军大败,刘备因此而占领汉中。此战是奠定三国局面形成的重要战役。后来经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的传播,定军山更是名扬天下。清初著名诗人途经汉中,即急切寻访定军山,有诗写道:“天汉遥遥指剑关,逢人先问定军山”,由于山侧即是蜀汉丞相诸葛亮的墓地,定军山实际上已与这位古代伟人的英名融为一体。有趣的是,1905年我国拍摄的第一部电影就是京剧《定军山》,由著名老生演员谭鑫培主演。
道教名山——斗山。城固县西北约九公里处有一山平地兀起,因山头如倒置一斗,故名斗山。早在汉代,斗山一带即是我国旱期道教兴盛之地,相传王莽时城固人唐公房在斗山附近修炼求仙,后得仙人授药,饮而全家升天而去,从此在这里诞生了历史上有名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典故,《水经注·沔水》对此有较原始记载;到唐宋时斗山上建有斗山观,香火旺盛,闻名遐迩,前来拜谒者络绎不绝。唐代的和凝、五代的王仁裕、北宋的文同、南宋的陆游和王象之等名流均曾朝谒斗山。唐代道家《开山经》说:“斗山五穴,一通昆仑山,一通陇山,一通武当山,一通青城山,一通长安山。穴穴有千载蛤蟆,名曰‘肉芝’,得而食之,寿千岁;山侧有白鹿时现”。虽有荒诞不经的神话成份,但也说明了斗山在道教史上的地位。五代王仁裕《玉堂闲话》也说:“兴元斗山观,自平川耸起一山,四面悬绝,其上方于斗底,故号之。有唐公房饮李八佰酒,全家拔宅之迹”。斗山至今犹在,而宫观早已荡然无存。
中梁山。出汉中城西约十公里南渡汉江,有山绵亘逶迤,与汉江平行东来,此乃梁山,系巴山余脉。汉中古代称梁州,即与梁山有关。中梁山系梁山中峰,在今南郑县梁山镇。唐宋时梁山闻名遐迩,入载史册诗文。《新唐书·地理志》说:“南郑县有中梁山,高数里,上有石马池,水春冬不枯,时出云雨,见怪物。”北宋《太平寰宇记》“兴元府”载:“(中)梁山,《尔雅》云晋望也,有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三犀象焉,州因山名。”南宋《方舆胜览》“利州东路·兴元府”也载:“中梁山,去南郑县十三里……州因山名,都梁州之中,故以之为号。”都认为梁州之名即源于中梁山。其时,中梁山林木茂密,环境静幽,为士僧尼人隐居修行宝地。五代宋时中梁山上有著名的佛寺乾明寺(院),房舍千间,香火旺盛,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说:“乾明院,在中梁山,剑外丛林,惟牛头与此为胜”。当时还有韩国僧人不远万里前来该寺修禅,南宋《乾明寺记》碑文载:“伪蜀广政间,新罗国僧,传失其名,从海东来居之,遂成伽兰。”
天台山。在汉中城北35公里处,系秦岭余脉。地理名著《舆地纪胜》记载:“天台山,在南郑县北四十里,山顶平坦如台,兴元坐其岗脉,故云。山谷石皆坚润,有金星可作砚,间有砚材,俗号石碑谷,谷中泉流可溉。”清代《读史方舆纪要》则记汉中府天台山“有飞泉数百尽,汇为深渊,号佛子潭。”民国《续修南郑县志》也认为天台山“为汉郡西北祖山”。此山自宋代起即是汉中旅游、探险胜地。清代学者、曾任汉中知府的严如火翌《游天台山》诗说:“苍苍石禾立嵯峨,险道新盘上旧阿。地狭寺随峰石转,僧归自带野云多。”天台山顶有天台寺,据嘉庆《汉南续修郡志》记载:“天台寺,府北七十里天台山上,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修建。”天台寺距今已四百年之久,每年春天,善男信女朝拜都络绎不绝,为陕南佛都名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