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尚中
日期:2016.6.8 来源:汉中日报
龙岗寺距汉中城约十余公里,隔一条汉江。古寺庙曾经很辉煌,据考证建于南朝梁天监年间。盛唐诗人岑参在《梁州陪赵行军龙岗北庭泛舟宴王待御》一诗中这样描写龙岗胜景:“谁宴双台使,行军粉署郎;歌唱江鸟没,吹笛岸花香;酒影摇新月,滩声聒夕阳。”说明当时的龙岗已是游人如织了。国内专家对龙岗、梁山的考察最早始于1929年。1943年春西北大学陆懋德先生首先在此发现旧石器,引起考古、地质、古生物学界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五十年代以来,发现了数以千计的旧石器,这批距今120万年以上的旧石器显示了原始、古拙、粗犷的文化风貌。从时间上讲,龙岗寺旧石器早于蓝田猿人。美国一位考古学家1990年对龙岗旧石器评价说:“我从这里看到了中国文化的根源。”望着满地堆放的人工打制的石器,我想起了1985年在四川省巫山龙骨坡发现的与非洲古人类同一时期距今200万年以上的“龙骨坡文化”,从而把中国的史前文化向前推进了近100万年。从“龙骨坡”到“龙岗寺”,从巫山到汉中,这里面有无神秘的联系,我只能猜想。但有一点相同,都带着一个“龙”字。
在去往遗址实地之前,顺便游览了院中大殿和侧殿。大殿是前些年新修过的,佛像慈眉善目、雍容华丽,只是色泽过于鲜艳了,全无一点神圣感觉。倒是殿前铺满灰尘的大木箱与众佛像不同,引起人们注意。听说里面放的是7500年前一对夫妇完整的骨架时,众人皆由愕然而肃穆,良久不语。侧殿外竖有石标志,是中共陕南军委旧址,折转身出了那破旧的大门,顺院墙左拐,从一农家门口绕至后边地头上。时值蓝天丽日,阳光在墨绿的田野闪耀,空气间散发出一股夏日庄稼的芬芳,微风掠过,神情俱爽。这一片就是新石器遗址发掘地,1983年至1984年,省考古所就在这里清理了430座墓葬,出土古人类骨架200多具,随葬器物三千余件。
横亘在汉水南岸的龙岗,有六、七公里长,西端连接梁山,东部断于汉水弯道,南凭万亩沃野良田,北临汉水而俯视古城汉中。只有站在这里你才会觉得自己是大地的主人。我们的祖先是靠直觉居住在这里的,而我们则是循着祖先的踪迹才站在这里。7500年前,甚至210万年前,这里曾生活着我们的祖先,这是一个辉煌的社会群体。能有非凡的眼光选择这样的栖息地,他们一定是接受了神灵的启示;能有创世的智慧才能,制造工具去狩猎,继而创造出精美的器物,他们一定是读懂了一篇无字的真经。“汉之广矣,不可咏思”,祖先们光着身子也光着灵魂在汉水边捕鱼,男男女女无羞耻也无邪念,无拘无束,乐哉悠哉。“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祖先们赤着脚也赤着胆在丛林野地追逐着野鹿、在平原坡地种植着稻谷,他们各尽所能而不偷懒或抱怨,各取所得而无贪婪之心,大家心平气静,相安无事。如此等情形,本是祖先人性,而我们却说那是生产水平低下,无剩余物资可贪可占。站在祖宗身边,我不再苟同此说。
站在龙岗,凝望汉水北岸阳光下那座银光灿灿的历史名城,我想:比起古人,我们现代人生活得如同天堂一样舒适,但心灵却活得很累很累;而远古时代的龙岗人,虽然生活很艰辛,但心灵却很安详。谁能兼而得之呢?恍然间,我从心底深处听见一种呼唤,一种古老而亲切的呼唤,声音悠长不断,语气与天籁地籁共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