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 汉源文化 > 正文
汉水汉中 通·途
这个地方是古褒斜道上一处比较古老的,具备秦汉时期栈道特点的遗址。
    早期的栈孔,多位于高于河面5到8米的崖壁上。栈孔边长三十厘米左右,深度多在七八十厘米,并且全都微微上翘,这可以保证嵌入的梁不会滑脱。
    王蓬:这个栈孔呀,有木梁,同时也有石梁。石梁的好处是坚固耐用,你看这两千多年了,能保存至今。
    眼下,褒河虽然水流和缓,但在历史上,这条汉江重要支流却是水患频发。为了应对褒河的反复无常,保证栈道的坚固和耐久,修筑者采用了科学的手段。
    这是今人复原的多层平梁式栈道,位于汉中市汉台区的褒河河口。在古代,这个区域车马云集,道路负载大,同时易遭洪灾。如此的设计,既可以加大承重,又能保证汛期的安全。
    王蓬:这样的结构,把压力分解在三层梁柱上。同时即使涨了洪水,冲毁下层,上面依然可以行走。
    而为了维护栈道的通行安全,古人还制定了相关的交通法规。
    这块宋代的石刻《仪制令》,仅用十二个字,便简明扼要地规范了人们的行为。
    田孟礼:这十二个字是贱避贵,就是低贱的要避让高贵的;少避长,年少的避让年长的;轻避重,负重轻的要避让负重大的;去避来,就是说道路窄时,进山的避让出山的。据我所知,这有可能是我国最早的交通法规。
    由此也不难想见,古时的栈道上,人流如织、车水马龙、一派繁荣的景象。栈道,进一步打通秦巴山地最艰险的区段,它们是世界古代道路工程的奇迹。
    然而秦汉时期,铁器还很原始,火药尚未使用。大规模开凿栈道,人们又是如何做到的呢?为此,摄制组邀请了专业人士,现场进行实验。
    记者:今天,汉中市的石刻师傅将试着不借助任何现代化设备,就用这锤子和凿子,在岩壁上开凿一个标准的栈孔。我们会计算开凿栈孔所需的时间,同时观察在这样坚硬的岩石上凿孔需要哪些技巧。
    我们见到,石刻师傅凿石时,会刻意寻找片岩中的裂隙,并在敲击时,让钢钎始终与岩石保持斜角,以便于达到高效、省力。(石头迸溅)
    第一天,10个小时的雕凿,栈孔初见表面轮廓。
    第二天,又是10个小时的雕凿,栈孔仅雕凿出10厘米左右的深度。
    最终,运用传统技法,历经近40个小时,一个标准的栈孔被雕凿而成。
    记者:高师傅,咱们这个栈孔算是已经凿完了吗?
    高昆(石雕艺人):凿完了。我用了三天时间,才凿出这么一个孔。你看,古栈道上成千上万的栈孔,那是多么大的工程呀!
    记者:古人实在是了不起!高昆:是啊。据粗略估算,秦蜀古道中,不同时期修筑的栈道,总里程接近上百千米,栈孔不会少于十余万个。工程量之大、施工之危险难以言表。然而,还有更大的挑战考验着筑路者。
    在褒斜道的沿途,一道突兀于江中的巨大崖壁,给古人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
    李平:我们所站的地方,是60年代末修建的石门水库大坝。从这里望去,水中那个露出的部分,它下面实际是一道巨大的凸出的崖壁。如今,它被水淹没了70多米。在古代,这道崖壁阻断了道路。即便栈道都没法修建了。
    这件事牵动了当时的朝廷。东汉永平4年(公元61年),在朝臣杨孟文的奏请下,皇帝下诏,凿穿山体,畅通道路。
    公元63年,来自汉中、巴蜀的2600余人集结到褒河谷口,开始了这项史无前例的工程,史称石门工程。
    记者:我现在站的这个地方,就是当时的开山者们凿穿的这座山体的顶部。当年的开山者们要凿穿的,是宽达16米多的坚硬崖壁。之前我们看到,凿一个栈孔都十分费力,何况要开一座能行人通车的隧道呢?那么当时的人们又是如何做的呢?
    (点火烧)记者问:高师傅,像咱们这样的烧灼石壁,有什么作用?
    高昆:这个方式叫淬火浇石,它是先用柴火把岩壁烧热以后,再浇上河水,利用热胀冷缩的原理,让石头自然崩裂,最后再用凿子去凿。
    这样做,果真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吗?
    (火烧、打水,浇水)经过两小时,在水与火的共同作用下,坚硬的崖壁果真出现了变化。
    记者:哎呦,这一大块一下就掉下来了。
    高昆:是。记者:用这种方式,还是很容易来开凿的?
    高昆:就是。记者:我们发现,用淬火浇石这种方式,看起来好像费时费力,还消耗了很多木柴,但实际上却是事半功倍。
    就是凭借如此简单的方法、简陋的工具,历时两年,一座矗立了千万年的石崖终于被贯通。数十年后,汉中人为纪念这项卓越的工程,在洞中的石壁上,镌刻下655字雄文《石门颂》。
    如今,《石门颂》石刻被收藏在汉中市博物馆。它既是历史的见证,又是古代书法艺术的瑰宝。文中记述了汉帝国开拓者的卓越功绩;记载了石门开通的艰辛历程。文中特别记载,开通褒斜道石门,“凡用工七十六万六千八百余人”。无数普通人的非凡成就,被镌刻在秦岭的磐石上,被后世的人们长久地缅怀。
    从秦汉至唐宋期间,秦蜀古道的多条道路成为国家的重要交通命脉,形成了五里一邮、十里一亭、三十里一驿的完备设施和组织体系,这在当时世界范围处于领先地位。
    梁中效:我们知道,从秦、汉一直到唐朝,中国的政治中心长期位于关中平原的长安一带。既然长安是全国中心,那就必然要修筑四通八达的道路,政令方能下达、赋税才能集中、兵马方可调动、经济文化才能交流。我们的先人不辞辛劳和汗水,修筑的秦蜀古道,对当时的国家统一,对各区域、各民族人们的融合,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
                                              (第四集完)

上一页  [1] [2] 

上一篇:氐羌神韵今犹在
下一篇:汉水汉中 地·灵

汉中市委宣传部 | 陕西理工学院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0118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