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来,我市以提高各级领导班子的整体素质和执政能力为核心,采取得力措施,不断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扎实开展了“三讲”、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专题教育,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大幅提高。立足班子队伍实际,相继开展了“树正气、讲团结、求突破”“改革、创新、担当”等思想大讨论活动,各级领导班子政治意识、
责任意识、大局意识明显增强。连续10年开办“天汉讲坛”,参训干部达2.1万人次,已成为干部教育特色品牌。通过一系列大规模、严要求、高强度的教育培训,进一步增强了广大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和激情。
全面贯彻落实干部选拔任用条例,认真落实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及习近平总书记好干部20字用人标准,大力选拔好干部,旗帜鲜明地树立了重品行、重发展、重实干、重基层、重自律用人导向。目前,全市县区党政领导班子成员中具有乡镇党政正职经历的干部达到50%,市直部门领导干部中具有县镇工作经历的达到64%。建立健全领导班子综合研判制度,继出台进一步规范干部选拔任用的意见、市委全委会票决领导干部办法、领导干部个人署名县级推荐干部等制度后,创新建立量化评价同一层级干部模型。在全省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满意度调查中,我市连年位居前列。
坚持把作风建设作为从严监督的突破口,连续7年一年一主题进行干部作风教育整顿,全面推行群众评议、干部交流轮岗,推进干部作风建设长效化、常态化。坚持从严监督管理与激励关心干部相结合,全市各级干部你追我赶、奋发有为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不断增强,干事创业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自2000年启动公务员招考工作以来,累计为全市招录4900余名年轻公务员。制定出台年轻干部女干部党外干部挂职锻炼办法,先后实施年轻干部“双百”工程,“313选育计划”,建立了1140名的全市正科级领导干部后备库。2014年,组织1110名市直机关年轻干部开展素能测试,倒逼干部强素提能。20年来,全市干部队伍的学历、年龄、知识、性别、党派等结构得到大幅优化。
各级领导班子决策水平显著提高。修订完善了党委议事规则、决策机制和工作制度,制定了党委(党组)贯彻民主集中制基本守则等制度,营造出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干事创业环境。
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有效提升
20年来,全市基层组织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变化,特别是近年来,全市各级党委对基层党建重视程度前所未有,出台的政策措施之多、保障力度之大、成效之明显前所未有,基层党组织建设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党的组织建设实现全覆盖。着眼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形势需要,把基层党建工作向各个领域延伸,形成了农村、社区、非公组织、社会组织、国有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学校“4+3”党建工作格局,党的组织和党的工作两个覆盖均达100%。截至2015年底,全市党组织达9724个,实现了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组织、就有党组织开展活动。
基层基础保障全面加强。1996年前,全市农村基层组织普遍存在无处议事、无钱办事、无制理事“三无”问题。20年来,逐年加大党建工作保障力度,2015年市财政对村社区经费投入达6500万元,村“两委”正职待遇从1996年每年800元提高到每年24000元,是1996年的30倍;村级组织活动经费从1996年的“零”提高到最低20000元,活动场所从当时大多在村办学校里面不足二三十平米,到如今最低达90平米以上。同时,全面解决了村干部养老保险、社区干部“五险一金”问题。
积极推进组织制度改革创新,出台了从严落实党委(党组)党建工作责任考核评价办法,实现了市县镇村和部门党组织书记述职全覆盖。建立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建长效机制,20年来累计对770个后进党组织进行了整建,群众对整改满意度达97%以上。创新开展党员“双评议”、村干部积分制管理、机关党员“双报到”、社区网格化管理等工作,进一步激发了党员干部队伍活力。先后有13项基层党建制度改革做法荣获陕西省组织工作改革创新奖。
着眼加强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实施培养发展农村党员“五三○工程”,推行党员发展全程纪实,探索建立处置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目前,全市200433名党员中,35岁以下占党员总数的比例从20年前的6%提高到18%,有效改善了党员队伍结构。
积极拓展党组织服务功能,持续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每年都动员万余名机关干部驻村工作。积极实施“天汉先锋”服务型党组织创建,构建市县镇村四级服务网络,在市上和11个县区设立行政服务中心,在176个镇办设立为民服务大厅。创新实施“民情直通车”工程,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创新之举入选中央改革办《改革案例选编》。积极培树为民服务先进典型,在抗击“非典”,“5·12”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抗洪抢险等工作中,先后涌现出蒋安成、胡万春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
人才工作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不断彰显
20年来,我市始终突出引进、培养、使用关键环节,积极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发展,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凝聚了智慧和力量。
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健全。从人才工作全局性、战略性角度出发,2002年组织制定了2002年至2010年全市人才规划纲要,2004年成立了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根本转变了人才工作解决知识分子遗留问题的单一职能。2007年以来,着眼全面推进人才强市战略,先后制定了人才工作的“3+1”配套文件,“3”即《市委进一步加强党管人才的实施意见》《开展人才工作目标责任考核的意见》《进一步加强党委联系专家的意见》三个意见,“1”即《市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运行规则》一个规则,初步形成了党管人才工作格局。
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加强。1999年以来,先后印发《汉中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管理办法》《关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命名表彰了4批汉中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开办汉中市农村后备人才大专班、高层次人才创新能力提升高级研修班和实际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班,拓展了人才视野,开阔了人才思路。2008年以来,先后实施了“三一一人才工程”“招硕引博工程”“创业汉中·天汉英才535工程”,出台了《汉中市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及紧缺专业人才公开招聘办法》等制度。目前,全市共有各类人才14.08万人,其中“三一一”人才176人,市有突出贡献拔尖人才125人,共为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引进的硕士学历以上人才366人,全市人才总量不断扩大。
同时,抓好本土人才培养。设立汉中青年科技奖,为青年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成长开辟了新通道。2014年以来,连续两年举办青年创新创业大赛,为100余个创业项目提供创业培训、项目推介、信贷扶持等“孵化式”服务。建立汉中市优秀人才名录,遴选出394名行业优秀人才,发放“服务绿卡”,让人才享受住房、税收优惠等方面扶持政策和便利服务,在全社会营造了尊重人才、支持人才的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