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南移民搬迁工程自2011年实施以来,我市紧紧围绕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的总目标,强势推进、高效运行,连续两年荣获全省陕南移民搬迁一等奖,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三靠”规划布点原则、五步成本控制法、整村整组搬迁等经验受到省委、省政府多次肯定并在全省推广,探索创新出的移民搬迁与去库存结合、安置房“两证”办理、跨区域安置、搬迁群众社会政策衔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使我市万千群众摆脱自然灾害侵袭和发展环境制约,真正过上了安居乐业的新生活。
38万余人实现“五个彻底”转变
“十二五”期间,我市累计完成陕南移民搬迁投资217亿元,搬迁安置群众11.63万户38.7万人,建设集中安置点764个,集中安置率达90%。其中,5.96万户19.9万人彻底摆脱了地质、洪涝灾害威胁,4.28万户14.2万人实现了扶贫搬迁,1.12万户3.89万人远离生态脆弱地区,4.3万户特困群众免费迁入新居,70512户23.2万人从农村进入城镇,将全市城镇化率提高了6.1个百分点。
至此,全市广大群众实现了“五个彻底”巨大转变,即彻底摆脱了自然灾害威胁,打破了以往山区群众长期反复遭受灾害侵袭的恶性循环;彻底改善了居住环境条件,让群众住进了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管理规范的新型社区;彻底转变了生产生活方式,实现了从小农经济向多元化增收、多渠道经营的跨跃式发展;彻底打破了城乡二元结构,建立了山区向平川迁移、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安置区靠拢的城镇化梯次推进模式;彻底保护了生态环境资源,大幅度减少了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扰动,为山林水资源保护、山区生态功能恢复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五项措施助推移民搬迁
短短几年时间里,我市面对复杂的移民搬迁现实,迅速采取行动,克难攻坚、凝心聚力,坚持以人为本的工作理念,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移民搬迁五项措施,有效保障了全市移民搬迁工作的开展既快且稳。
规划引领,统筹推进。以总体规划为纲要,把移民搬迁与新型城镇化、扶贫开发、美丽乡村建设等工作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三农”发展;以布局规划为基础,以修建性详规为抓手,把安置点选址建设与城乡生产建设统筹结合,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分类施策,精准推进。分类指导安置方式,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和生活实际,逐户摸底、逐级公示,签订搬迁协议,做到先定对象后建房;分级建立信息台账,确保资料齐全、信息精准。
严格管理,规范推进。按照工程建设管理“五制”要求,落实最严格的项目备案管理制度,实行专款专用、专户管理,所有资金全部进入移民搬迁共管账户,动态监控、封闭运行;严格控制建房成本,对统规统建项目,逐点下达政府补助和群众出资批复,对特困群众,严格落实60平米以内免费“交钥匙”工程,让困难群众免费迁居。
完善配套,稳步推进。对水、电、路、讯等“小配套”设施与安置房同步规划、建设、使用,对文、教、体、卫等“大配套”设施,按照“大型全覆盖、中型保功能、小型保基本”的原则,一次规划,分年度实施。目前,我市已完成“大配套”项目1386个;完善服务管理配套,对所有安置点实行社区化管理,已新建移民社区192个。完善发展扶持配套,整合阳光工程、雨露计划等培训方式,多渠道落实群众就业6万多人。
建章立制,强势推进。建立了“书记担责、县长挂帅、分管落实”的领导机制,完善了“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分级负责”的推进机制,健全了“年初安排、半年点评、年终考核”的工作机制,确保了各项工作稳步、持续推进。
搬迁惠民政策持续发力
“十三五”期间,按照全省移民(脱贫)搬迁工作要求,我市主要以建档立卡扶贫搬迁、避灾搬迁、生态搬迁和其他搬迁四类对象为重点,优先搬迁扶贫户和避灾户,同时统筹我市实施的农村危旧土坯房户改造工程,努力实现五位一体,推动我市城乡持续发展,群众生产生活持续改善。
我市将坚持“同类对象标准相同”的原则,分类确定到户安置建房补助标准;同一对象属多种类型的搬迁户,就高不就低,只享受一项补助政策。扶贫搬迁建房补助标准为:集中安置按每户15万元标准筹措资金,其中建房补助7万、配套设施4万、产业扶持3万、宅基地腾退复垦1万;分散安置按每户8万元标准筹措资金,其中建房补助4万、产业扶持3万、宅基地腾退复垦1万。市上将按照省上政策要求和筹资标准,结合实际制定具体的到户到人的补助办法,确保群众充分享受政策优惠。
生态、地灾、洪涝和责任人灭失的采煤塌陷区建房补助标准,集中安置的每户补助4.5万元,选择高层、小高层、多层进行楼房化安置的每户再给予0.5万元的奖励性补助;在农村分散安置的每户补助3万元。其他搬迁建房补助标准根据当地政府相关政策规定和财力状况,执行确定具体补助标准。(汉中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