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投票 |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  荣耀经济  > 正文
同奏脱贫攻坚曲

记者 刘云鹏 通讯员 肖军
日期:2016.8.6
    从乱石旮旯地到移民新村,从土坯屋到砖瓦房,从泥泞小道到水泥路……近年来,南郑县在推进精准扶贫工作中积极探索,逐步构建多层次、宽领域、全方位的扶贫模式,通过巧借外力、集聚内力、挖掘潜力,着力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参与的“大扶贫”格局,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大合力”。到7月底,全县建档立卡“回头看”识别贫困村111个,农村贫困人口2.56万户6.43万人,减幅达50.8%。

                     移民搬迁让贫困群众喜圆住房梦
    “感谢党的好政策,我没花一分钱,就搬进了新房子,20多年来,没有比这更高兴的事了。”8月3日,南郑县红庙镇群福村一组贫困户黎太露看着眼前的新房,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崭新的门窗,明亮的新房。站在新房面前,黎太露激动得话语哽咽,他甚至不敢相信这是真的。今年26岁的黎太露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但多年来也没攒下多少钱,全家依然住着破旧的土坯房,墙上有裂纹,屋顶现窟窿,平时靠油毡,雨雪塑料挡。能有一间遮风挡雨的坚固房子,是他最大的愿望。
如今,黎太露告别了居住多年的土坯房,搬进了刚刚建成的宽敞明亮的新居。在南郑,和黎太露一起喜圆住房梦的贫困户还有1705户4293人、“两困户”923户2492人。
    近年来,该县借鉴天津、成都等地统筹城乡发展经验,因地制宜大力推行“四区联动”模式,将移民搬迁规划与城镇、脱贫攻坚、产业和园区等各项规划相结合,使基础设施、产业项目、社会管理、服务体系协调发展,增强了安置区的承载力和聚集力。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是每个搬迁户的共同心愿。
    按照“靠镇、靠城、靠园区”布局规划,结合县情实际,该县充分考虑各镇(街道办)的立地条件和建房需求,紧紧围绕产业园区发展、农业产业化培育等进行通盘考虑,让人人有事做、户户能增收,靠近城镇从而经商,靠近园区从而务工,靠近景区从而发展乡村旅游,既改善了贫困群众的生产居住条件,又大大增强了移民群众的“造血”功能,曾经靠山难吃山、靠水难吃水的搬迁户,正逐步从过去的困难群体向发展标兵转变,过上了富有尊严的幸福新生活。近年来,全县规划集中安置点达138个,共投入资金23.36亿元,搬迁移民13275户39849人,建设集中安置点92个。

                          创业带动就业孵化成长新能量
   “我不干不行,这里10多个员工,背后是几十口人每天要吃饭,我必须把事业做得更大。”前几天,南郑县福成镇陈家坝村创业青年程瑛一边拾掇着野菜,一边和记者聊起了创业的艰辛。
    在碑坝片区,提起程瑛,人们无不竖起大拇指。别人看来,如今她是两个餐饮店的老板,每天安排员工干就行了,可她总是闲不住。前几年,高中毕业后她带着梦想来到县城,走进一家火锅店当起了服务员,洗碗、扫地、洗菜、招呼客人,起早贪黑,她样样都干。工作之余,她比其他员工多了一个心眼,关注起火锅店的经营、管理。一年之后,她回到碑坝历经千辛万苦走上了创业之路。提供一个就业岗位,造就一个幸福之家。几年的打拼,她把餐饮做到了两家,解决就业10多人。
    为了让更多人实现就业,该县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利好政策不断出炉,以创业带动就业,创业环境不断优化,积极建设创业示范园区,落实创业带动就业等补贴政策,为创业者开辟“绿色通道”,在全县凝聚起一股创业新风,让更多的创业者实现了“创业梦”。
    一个个创业和就业的故事,飞扬着劳动者的梦想,也见证着该县为民就业创业服务的力度。近年来,该县始终坚持把促进创业就业作为服务民生和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积极推进创业就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开展了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企业招聘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积极搭建公共就业服务平台,建成了远程视频就业招聘服务平台,实行了送创业培训下乡活动。申报审批就业技能培训学校3家,落实了促进创业就业优惠政策,加强了对困难人员的就业援助,实施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积极鼓励和扶持大学生、农民工等群体创业,实施了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先后开展了创业型城市、充分就业社区、农民工回乡创业示范县创建等活动,就业再就业工作成绩显著。全县建立创业孵化基地3个,命名创业示范户100户,创建充分就业示范社区5个,小额担保贷款3.01余亿元,新增就业29294人,城镇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10421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05%以内。

                          民企牵手托起脱贫致富的希望
   “孩子,贫困没有什么可怕的,以后这里就是你的家。”去年8月,碑坝镇6名贫困大学生十分无助时,爱心企业南郑县联辉建材公司伸出援手,为他们每学年捐助5000元直到大学毕业。该公司创办以来,累计助学捐款达60多万元。几年来,该县已有787名贫困大学生受到企业资助,喜圆大学梦。
    近年来,该县把“万企帮万村”扶贫行动纳入脱贫攻坚整体规划中,按照总体部署,与各方面协同发力,努力实现政府扶贫、社会扶贫和贫困群众自力更生脱贫有机结合,共同参与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
    该县非公经济人士找准产业发展与扶贫帮扶的结合点,引导非公企业通过联合合作、资源开发、土地流转租凭、土地经营权入股投资兴办企业,以产业推进扶贫开发,积极挖掘贫困村有效资源,采取利益关联机制,不断培育壮大特色经济,切实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首要途径。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农业企业10多家、投资5亿多元,3000多户实现增收致富。
    针对企业的实际情况,发挥商会非公有制经济人士集中、与企业联系最直接最广泛最紧密的特点,发挥行业商会、镇商会组织优势,立足县域经济兴办企业、发展产业、扩大就业,积极探索建立扶贫脱贫长效机制,有重点地选择了25名知名非公经济人士,结对帮扶了20个镇(街道办)25个村的精准扶贫工作。
    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借助人才优势开展智力帮扶,向结对村群众教授实用技术、培养致富带头人,帮助结对村群众更新生产生活观念,提高生产技能和生活质量。鼓励企业选派人员驻村帮扶,带领贫困群众发掘优势、创业致富,同时倡导加大对贫困学校建设的支持力度,改善办学条件,提供脱贫智力支持。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6536人,就业培训2989人,创业培训1996人,年均实现劳动力转移就业14万人以上,创经济收入25亿元以上。
    积极引导非公企业发扬中华民族扶危济困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鼓励企业采取直接捐赠,还可通过慈善协会、同心光彩慈善会等公益组织开展扶贫。以高校学生、重病患者、留守儿童、空巢老人、残疾人为重点,对贫困户开展捐资助学、医疗救助、生活救助等公益扶贫活动。以援建道路桥梁、饮水工程、卫生设施、文化场所,配合推进危房改造等方式,帮助结对村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积极利用商会商圈中人才、技术、资金优势,采取引办联办企业、吸纳就业、介绍到外地打工,吸引创业成功人士回家乡创业。成千上万走出南郑本土的乡贤怀着对家乡父老的浓浓乡情、怀着对这片土地的挚爱,投身脱贫攻坚,创办各类经济实体1000多家,带动就业近3万人。

上一篇:脱贫的道路越走越宽阔
下一篇:鏖战米仓找香玉
  
新闻推荐
交通“一卡通”业
唱好“三部曲”整
观点时政
唐任伍:精准扶贫
教育部今起开通高


汉中市委宣传部 | 陕西理工学院   版权所有
陕ICP备2001180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