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杨梁钧
日期:2016.8.4
目前,脱贫工作已进入“啃硬骨头、攻坚拔寨”的冲刺阶段。打赢脱贫攻坚战,困难和挑战前所未有,政策和机遇同时并存,怎样找到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路子,帮助贫困群众如期拔掉穷根,是各级各部门面临的重要课题。
地处巴山腹地的镇巴县,经过全面细致调查贫困地区产业发展现状,发现产业发展不强、产业培育不足、贫困群众产业选择不准甚至无产业保障,是导致山区群众贫困的主要原因。为此,该县牢牢扭住产业扶贫“牛鼻子”,因地因户精准施策,选准产业;创新农业经营模式,做大产业;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做强产业,为全县1.99万贫困户2018年全面实现脱贫摘帽,探索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径。
选准产业:因地因户精准施策
“以前想致富没门路,今年在县人大杜主任帮扶下选准产业,养了1头牛、1头猪和200只鸡,还种了1.5亩大黄,预计纯利润1万多元,脱贫不成问题。”家住镇巴县小洋镇木桥社区旦家坪的邹代荣高兴地说。
致富无门,曾是山区群众脱贫的最大障碍。镇巴县将“1042”机制精准识别出的19882户54159贫困人口对号入座分类,并对具有一定发展能力、有劳动力、有强烈脱贫愿望的纳入重点扶持类,通过产业扶持实现脱贫。
该县根据贫困村、贫困户实际,按照“镇有主导产业、村有骨干产业、户有增收产业”目标,根据各村海拔、土壤、气候以及群众意愿,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游则游,长中短相结合、多种产业相互补、不同周期相调节发展各类产业,力促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县上在大力实施“三个一”农业发展战略,不断做优做精茶叶、魔芋、生猪三大主导产业的基础上,根据贫困户意愿和实际,大力扶持反季节蔬菜,食用菌,猪、鸡、兔、白山羊等短期见效的特色养殖产业,切实做到贫困群众因地因户精准发展致富产业。目前,全县像小洋镇木桥社区邹代荣一样,根据自身意愿发展产业贫困户超2000户,形成“水田坝村的茶叶”“贺家山村的肉牛”等特色产业村20余个。
做大产业:创新农业经营模式
“没想到像俺这样穷得叮当响的贫困户还能当‘股东’ ,我把 国家6000元扶持资金入股到李子合作社,年底有分红,自己又在合作社务工挣钱,在家门口就能领双份收入。”入股赤南镇梅坡村红娃李子专业合作的贫困户赵荣清欣喜地说。
赤南镇梅坡村致富带头人王永红成立红娃李子专业合作社,吸纳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入股、现金入股、产业扶持资金入股等方式加入到合作社,合作社统一进行果树管理、李子回收和销售,贫困户还能就近在李子园务工,这样贫困户就能取得劳务和分红双份收入。目前采取“合作社+贫困户”模式,发展李子园400多亩。杨家河镇贺家山村确定发展肉牛养殖,采取“政府+合作社+贫困户”模式,政府垫付资金为贫困户提供种牛和技术指导,贫困群众结合自身实际选择“种牛入股合作社”或分散养殖,合作社集中管理、集中销售、统一分红,一期已发展肉牛养殖贫困户73户。
镇巴县积极探索,创新模式,充分发挥企业(合作社)资金、技术、市场、管理等优势带动贫困群众发展联户经营,贫困户可利用土地流转入股或国家产业扶持资金入股取得分红,还可就近到企业(基地)务工挣得劳务费。对部分合作社劳动力不足的,推行产业托管、代种代养分红及产业忙季组织贫困户到合作社打短工赚钱等生产模式,既解决贫困户缺资金和技术难题,又解决合作社土地紧张和缺劳动力问题,实现合作社与农户双赢。目前,该县“公司+基地+贫困户”“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公司+乡村旅游+贫困户”等经营模式如雨后春笋,已发展怡溪春、丰源林牧业、飞将山茶叶等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注册登记利民魔芋、勤兴肉牛养殖等农民专业合作社211家,2200余户贫困群众在新型经营模式中获益增收。
做强产业: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这一车红椿木是从巴庙镇拉过来的,现在各镇都有材料供应点,一立方红椿木平均 600-700元,贫困群众卖树就能实现脱贫。”绿色产业园企业万象竹木公司的卸货工郭晓林笑着说。
该县规划建设总占地面积2.48平方公里,投资总规模6.09亿元的绿色产业园,目前累计完成投资4.5亿元,现入园企业11户。园区企业万象竹木公司每年免费送苗下乡10-15万株,由农村群众负责种植,苗木成材后按市场价回收加工利用,这样在保证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也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园区内和万象竹木公司一样,长兴实业山野菜、核桃油、纯净水、镇巴腊肉加工,锦泰生物魔芋精粉生产,镇源食品公司水晶粉丝加工,怡溪春茶业公司汉中仙毫生产都是利用镇巴丰富的林木、魔芋、茶叶、核桃等特色资源,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在全县建立“林木、魔芋、薯类、茶叶、生猪”种、养基地,由农民负责种、养,公司负责收购,这样既保证了公司原材料的充足供应,又带动了当地贫困群众增收。目前,仅园区在全县建立农产品种、养基地22个,综合带动当地贫困群众劳动就业3000余人。
镇巴县在脱贫攻坚中,着力抓好农业产业的培植和巩固提升,全面发展茶叶、魔芋、生猪等农业主导产业,加快培育发展中药材、食用菌、反季节蔬菜等特色产业,确保每一户贫困户都有1-2项产业支撑,切实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脱贫。同时,该县加快推进工业提速升级,增强以工促农能力,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引导特色产业向工业园区集群发展,有计划地培育引进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劳动密集型企业,解决贫困群众农产品销售和劳动力就业问题。县财政还出资1000万元成立金融扶贫担保基金,由政府作“保人”,银行按照1:10的比例放大贷款额度,重点扶持种养、服务、运输、旅游等第三产业,目前已发放金融扶贫贷款2800余万元,有力带动了一二三产协调快速发展,一大批贫困群众通过产业发展实现了脱贫摘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