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县着力推进“第一书记”干事创业侧记
日期:2016.7.16 来源:汉中日报
记者 杨国涛 通讯员 蒙刚
洋县从各镇(办)、部门、单位选派136名精兵强将,进驻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担任“第一书记”,帮助困难群众寻找脱贫“靶向”,移除脱贫路上的“绊脚石”,实现了基层党建与全面精准扶贫的双提升。
着眼“准”字,选优配强“第一书记”
面对全县6.79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艰巨任务,选准骨干尖兵事关成败。为此,该县严把选和派两个“关口”,严格选人,科学派人,为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保障。
严格标准,精准选人。在确定“第一书记”人选的过程中,该县严把政治关、品行关、廉政关和能力关,明确四项基本条件,努力把政治素质好、热爱农村工作、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优秀党员选出来。县上通过组织动员、个人报名、单位推荐、组织审查等程序,先后从镇(办)、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业务骨干、后备干部中遴选136名党员干部,组成一支精准扶贫“先遣队”。
因地制宜,精准派人。为了充分发挥“第一书记”和派出部门单位的职能优势,县上认真分析贫困村和软弱涣散村存在问题的根源,按照“党群部门干部进弱村、经济部门干部进穷村、政法部门干部进乱村”的总体原则,把“第一书记”与贫困村、贫困户和软弱涣散村的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让136名“第一书记”有用武之地。同时,派出单位与“第一书记”所驻村结对包联,既是“第一书记”的后盾力量,又是精准扶贫的主力军。
立足“实”字,扎实推动扶贫攻坚
为顺利实现脱贫目标,该县着力在“第一书记”“实”干上下足功夫,使每一个贫困户都有一本规范的管理台账、有一名干部联系包抓、有一个详细的脱贫计划、有一个落地的帮扶项目。
帮扶目标“实”。扶贫对象的识别和确定是精准扶贫基础,该县按照贫困户的标准和“七步四公示”的程序,严格要求所有“第一书记”脱离原单位,吃住在村上,全力协助村“两委”一户一户核实,建立扶贫工作台账,全县“第一书记”共走访农户3万余户,精准识别贫困户2.15万户6.79万人,制定“一村一品”村脱贫发展规划100余个,制定“一户一策”脱贫方案5000余个,做到计划科学可行、任务明确实在。
帮扶措施“实”。该县坚持把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作为“第一书记”的重要责任,帮助贫困户谋划增收项目,提高“自我造血”功能,并根据村情民意,帮助村“两委”解决制约发展的困难和问题,理清发展思路,培育增长点。目前,136名“第一书记”共为贫困村争取项目122个、资金4583.9万元,带动了脱贫攻坚任务的实施。同时落实“一村一品、一户一策”工作措施,通过联户扶贫配合“第一书记”开展工作,努力让贫困群众充分享受脱贫政策。
突出“严”字,刚性落实保障管理
在对选派“第一书记”的考核管理中,该县不断健全监督管理、激励保障、考核评价机制,确保“第一书记”真心干事、务实干事、干净干事。
抓严日常管理。为确保“第一书记”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该县制定出台《洋县选派“第一书记”到村工作管理考核办法》,把刚性管理和柔性激励相结合,并严格执行脱岗驻村、请休假和坐班制度,请假超过3天要经县委组织部批准,同时要根据农务、村务情况统筹安排,考勤由住户和村党组织书记签字确认,每月报县委组织部备案。同时,“第一书记”必须严格遵守“八项规定”,自觉做到“七个不准”,县委督察组随机督查暗访,对2名擅自脱岗的“第一书记”全县通报。
强化激励保障。为了确保“第一书记”安心在岗工作,该县从“第一书记”食宿到单位配合支持都作了明确要求,对驻村“第一书记”从各方面给予支持帮助,为其提供交通、下乡、生活补贴等正常福利待遇,有效解决了“第一书记”的后顾之忧。同时,注重实际和群众公认的原则,对“第一书记”进行量化考核,评定优秀等次24名,称职等次111名,不称职等次1名,促使广大“第一书记”“冲锋”在前、主动作为,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基层干群的赞誉和信赖,为打赢扶贫攻坚战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