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6.26 来源:汉中日报
公元前206年春深时节,汉水之滨的汉中城内,年近五旬的汉王刘邦心事重重。
这之前,在争天下的较量中,因为不敌强大的对手项羽,刘邦被迫臣服,并退居到偏僻的汉中。在刘邦看来,自己虽被冠以汉王的名号,但已和天下无缘,只能望汉江兴叹,终老一生。
此时,有一个人对刘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个人就是萧何。《汉书》中,记载了萧何说的这样一番话:汉中“语曰‘天汉‘,其称甚美……愿大王王汉中,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也”。
田孟礼(汉中市文史学者):所谓“天汉“呢,指的是天上的银河,银河在古代是预示帝王征兆的。萧何这话的意思是,汉王您来到汉中,这是龙腾祥瑞之地,您应该振作起来,好好图谋发展,日后是一定会夺得天下的。
萧何的一席话,令心灰意冷的刘邦猛醒,并燃起了斗志。不出半年,刘邦在汉中设坛拜将,兵发三秦,最终战胜强大的项羽,建立西汉王朝基业。
两千多年来,被天上银河眷顾的汉中大地上,汉王刘邦的宏图大志和不朽功业,一直感召着世代的生民。一个“汉”字,从天上的银河,衍化出无穷的含义:这一个字的意义,随着时代的推进,愈发博大精深。
“汉水城南万木丛,高皇曾此拜元戎……登坛旧迹今犹在,千古人怀国士风。”汉江,千古流淌;汉中,历久弥新。千百年来,这块土地上,无数英豪贤达之士,怀揣着家国的理想,矢志不渝地奋发进取。他们为中华文明的演进,书写下一页页令人感怀的篇章。
(一)洋县,位于汉中盆地东部。这片山水田园,与一位蜚声中外的历史名人有着不解之缘。他,就是蔡侯纸的发明人蔡伦。
洋县的龙亭镇,蔡伦墓安卧在参天的古柏中。时间倒回东汉时期,在皇宫任职的蔡伦,总结了民间造纸的技法,经多年钻研、尝试后,终于制成了轻薄柔韧的纸张,并献给皇帝。公元105年,大喜过望的汉和帝下诏,将这一工艺推广全国。
李先科(汉中市蔡伦博物馆馆长):蔡伦的造纸工艺,对国家贡献卓著,因此被皇帝封为龙亭侯,封地龙亭,就在今天洋县的龙亭镇。因此他造的纸又被人们称作蔡侯纸。
文字的书写、保存和传播,对文明的演进具有重大意义。在古代世界,人们为书写文字,尝试过多种材料。然而无论是泥版、羊皮、竹简还是丝绢,都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蔡侯纸的出现,终于改变了这种状况。
在蔡伦纸文化博物馆中,我们得以一见1900多年前,蔡侯纸制作的全过程。
制作纸张,首先要选择价廉的原料。当年,蔡伦在多次尝试后,将一种广布山野的植物当做原材料的首选。
李先科:这就是构树,是一种多年生的木本植物,广泛分布在我国许多地区,非常常见。它最大的特点,是纤维长,非常牢固又有韧性,适合用来造纸。
主原料确定后,如何提取纤维,做出柔韧轻盈的纸张呢?
工匠们将采集的原料,先进行粗加工。(纪实)
经过反复捣烂,构树纤维开始分离并悬浮在水中。
接下来,经过一连串反复的搅拌、淘洗、筛除、沉淀,细腻浓稠的纸浆形成了。
最终,造纸最关键的一环到来了。
柔韧的纤维层,经过晾晒,终于幻化成洁白柔韧的蔡侯纸。
武妙华(汉中市文联主席):一千多年前造出的蔡侯纸,书写起来感觉非常好,完全可以和今天加工的纸张媲美。
蔡侯纸的先进工艺出现后,很快,便传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并通过西域,传播到中亚,传播到欧洲。蔡伦,被后世公认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文化名人。
提到中华文明在世界的传播,另一位生于汉中的历史名人同样光耀千古。他就是古丝绸之路的开拓者张骞。
城固县,紧邻蔡伦墓所在的洋县。城固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两千多年来,儒家传统深刻地影响着无数学子和百姓(孔子像、状元榜)。这其中,城固人张骞的精神、事迹被人们世代传扬。
自先秦直至西汉的数百年间,中原文明与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一直势同水火,征战不断。
张骞成长的年代,西汉王朝积聚起强大的国力。为一举战胜匈奴,汉武帝迫切需要联合西域的月氏王国。
然而,广袤蛮荒的塞外,大漠黄沙,环境险恶。谁能不惧自然的凶险,敢于直面残暴的匈奴呢?
梁中效(陕西理工大学教授):当时张骞只有25岁,但史书记载,他“为人强力,宽大信人”。这是说张骞的为人,坚强、有毅力、宽厚、值得信赖。张骞自告奋勇,担当了出使西域的使者,这不仅需要极大的勇气,还要有对国家民族的强烈的责任感。
《史记》记载,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总共历时13年。其间,他两度被匈奴俘虏,被羁押十年。虽然受尽威逼利诱,却“持汉节不失”、“不辱君命。”在逃出匈奴魔爪后,张骞艰难地跋涉在雪峰冰川,穿行在戈壁大漠,为完成使命,他战胜了无以计数的危难。
梁中效:张骞出使时有随从100多人,可逃出匈奴王庭后,只剩下一名随从。他们风餐露宿,没有食物时就射杀鸟兽充饥,可以说每一天都在和死亡相抗争。
公元前126年,历尽生死考验的张骞回到长安。13年的旅程中,张骞掌握了西域丰富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地理信息,为汉王朝最终战胜匈奴夯实了基础。
数年后,张骞二度出使西域。两次伟大的探险旅程,打通了古代中国与中亚地区的贸易通道,增进了汉王朝与西域各国的沟通往来。张骞所走的道路,就是日后的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东起长安,西至欧洲的罗马,全长七千多千米。两千多年来,它对东西方文明的发展、融合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时至今日,这条由“第一个睁开双眼看世界的中国人”——张骞开拓的道路,正在伴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梁中效:张骞成长在汉中盆地、汉江边,这片山川赋予了他的人格和胸襟。他代表汉王朝出使西域,对中国和世界传播汉文化。他勇敢忠诚,无私无畏,具有博大的胸怀,坚强的意志,他是汉中人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缩影。
(二)一方自然水土,造就一方人的胸怀、气度。汉中的山川大地,赋予了汉中儿女刚直、坚韧的品格。
如今的汉中,保存了历朝历代的大量碑刻,67岁的郭林森,长期致力于古代碑刻艺术的保护和传承。
郭林森(汉中石门书画院院长):在我们汉中,历史上很多重大的事,重要的人,都记载在这些碑刻当中,我觉得我有责任保护好它们。
这天,郭林森带着文史专家,来到了城固县小营村。村中偏僻的一角,一座古庙,数块碑刻,记载着东汉名臣李固的慷慨悲歌。
东汉中期,朝堂内外戚专权,社会上豪强跋扈,文人忧患,百姓疾苦。在混乱压抑的政治氛围中,忠正耿直的文人李固,与权贵展开一场生死较量。
王蓬(作家文史学者):李固从早年起,为人就谦逊正直。他的父亲在朝中担任司徒,是很高的官职。但李固去探望父亲,从来都是悄悄前往,为的是不让人知道自己的家族背景。
由于能力出众,李固很年轻就担任荆州刺史。当时,荆州匪盗盛行,屡剿难绝。李固用心体察后发现,所谓匪盗,都是“难以自活”被逼无奈的百姓。
王蓬:所以李固采取的政策是,安抚百姓,赦免盗寇。这样一来,很快当地混乱的状况便得到扭转。
李固对贫苦百姓同情、体恤有加。而面对把持朝政的宦官外戚,他绝不低头迁就。在为官施政的十余年中,他处处以国为重,嫉恶如仇,一再向朝廷谏忠言。他深受百姓拥戴,却触怒了皇后的兄长梁冀。公元147年深冬,执掌重权的梁冀捏造罪名,终将李固杀害。
李固生前留下遗愿,自己屈死后,不与父亲葬在一处。眼看着国家在奸佞手中日暮途穷,他深深地自责,并留下一段千古名言:“阳春之曲,和者必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他知道高尚的情操往往不易被世人理解。然而即便如此,他仍然义无反顾地用生命去珍惜、去践行。
王蓬:当时在权贵横行的环境下,大多数人或者选择攀附、或选择沉默,唯独李固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