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它更多地见证了华夏大地波澜壮阔的演化历程。
(四)
说了这么多山川江河的大事件,有点太庞杂了吧。那说点有意思的吧,说说南郑县黎坪神奇的中华龙鳞石吧,
要说这中华龙鳞石,发现的时间并不长,2008年汶川地震中,黎坪山中部分区域岩石垮塌,在垮塌处,色泽鲜红、布满奇特纹理的龙鳞石方才出现在人们眼中。
接下来,中外地质专家纷纷来到这里考察,希望揭开龙鳞石形成的谜团。可时至今日,它的成因,依旧没有定论。就在我们拍摄期间,这个谜团,还让两位国内顶尖的学者争执了一番。
黎坪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如画,充满南国的秀美、灵动。
龙鳞石核心景区,火红的龙鳞石层层叠叠,状如巨龙匍匐,蓄势待发。
为什么在密布灰色石灰岩的黎坪地区,会出现如此之多火红的岩体呢?这个问题并不难回答。龙鳞石的主要成分,是远古年代,雨水溶蚀四周山体的矿物质,长期在低洼处堆积形成的。在沉积过程中,由于物理、化学作用的影响,矿物沉积物中的铁氧化物越积越多,终于形成了龙鳞石火红的色泽。大家都知道丹霞地貌吧,龙鳞石的主要成分,与丹霞地区的火红岩层比较切近。
而让龙鳞石充满神秘色彩,令科学家争议不断的,是布满其间的龙鳞状纹理。
这纹理,弯弯曲曲,流畅优雅。更引人关注的是,它们可不是仅仅浮在岩石表面,而是深达岩石的内部。
请看,这座溶洞内岩石的截面,布满纹理。
而这块坍塌下来的“脑石”,正面、侧面、背面,全都是龙鳞状纹理。确实是太神奇了!
在自然界,岩土形成纹理是再常见不过的事了。岩石受挤压,会产生裂隙;土壤因干旱,会产生皴裂。不过,这样形成的裂纹,一般都是纵横笔直、斑驳陆离的,与龙鳞石曲曲弯弯的纹理迥然不同。这又是怎么回事呢?于是,我们请资深的地质专家解读这个谜团。
一位专家经反复思考和研究后告诉我们,龙鳞石纹理的形成,是远古的千万年中,气候反复冷暖交替而产生的“冻融”现象。粗略地说,黎坪这个地方在久远年代,时而温热,时而严寒。这使得龙鳞石的母体,一会儿结冻,一会儿融化,循环反复。结冻时,岩体产生比较直的裂纹;而融化时,水的作用会让裂纹愈发圆润。在这个过程中,流水还会把新的沉积物不断带到这里堆积,由此形成了整个岩层充满由表及里的龙鳞状纹理。
然而这个观点,却受到另一位资深专家的质疑。在他看来,龙鳞的形成,并非是“冻融”而成,而是远古的生物作用形成的。具体说来,龙鳞纹是古海洋中的“虫迹”。
虫迹,也就是“虫子”爬行的痕迹,这咋听起来令人匪夷所思。然而不少专家在国内多个类似区域取样研究的结果,都在支持这个结论。
专家说,在距今数亿年前的寒武纪,地球大部分都被海洋覆盖。那时候气候温热,浅海和滩涂上,到处密布着三叶虫等海洋动物。这些状如虫子的古生物,在滩涂表面和其间活跃异常,它们一边爬行,一边分泌出化学物质(很像今天的蜗牛)。这些物质与周围的矿物质发生反应,在泥沙中留下各色奇特的纹理。此后,由于气候、地质的变化,这些纹理被固化、封存在岩体内,保留了亿万年。如今,亿万年前的岩体出露地表后,“龙鳞”终于呈现在人类的视野中。
到底哪种解释更接近真相呢?讲个有趣的事,在我们考察期间,两边的专家彼此都拿出了论据、论点,争论得十分热烈。直到今天,他们还谁都没有说服谁。不过科学就是这样,没有交锋,便没有真相。争论的过程,正是不断接近真相的路途。
在这里,作为央视《地理中国》节目的创作者,我非常盼望汉中人,特别是汉中的青少年都去黎坪,一睹龙鳞石的风采。没准,困扰世人的龙鳞石之谜,最终揭开谜底的人,就在他们当中。
前后半年对汉中的深度考察,给与我和我的同事巨大的审美愉悦和精神养分。秦巴山地、汉中盆地,无论是山川地貌,还是历史传承、风土人情,都有着极其厚重的积淀、与众不同的魅力。越是深入走访,我们越是体会,作为“汉江发源地,中华聚宝盆”的汉中,还有更多的奥秘等待世人去探奇,还有更绚烂的景致期待人们去探访,还有更伟岸的文化精神力量,值得今人和后世的人们,去铭记和传承。
(作者系央视科教频道《地理中国》栏目策划)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