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正不阿。他不畏强暴,光明磊落,被后世百姓称作“北斗喉舌”,被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称他为“耿直派领袖”,他是千古正人君子的表率。
蔡伦、张骞、李固,都生在汉代,这是中华文明蓬勃发展的时期。三位杰出人物,是中华美德、情操的践行者。他们以国家为己任,无私无畏、勇于进取、坚忍不拔,正是中华源远流长的精神风骨。
(三)作为西汉王朝的发源地,千百年来,汉中大地风云际会,英豪辈出。后汉张鲁曾在此建立政权,弘扬道教文化;诸葛亮曾据此北望三秦,力图复兴汉室;唐朝皇帝两度避险汉中,积聚实力重整江山;两宋的烽火岁月,这片热土成为仁人志士抵抗外族入侵的前线。
公元1127年,北宋王朝灭亡。随之而来的,是金朝大军对南宋的大举进攻。
数年后,金军自东向西取道汉中,意欲经此攻占四川。南宋将领吴介率兵驰援,连续奋战,重创来犯之敌。史称武休关大捷。
武休关大捷,极大鼓舞了军民的斗志,众多文人士子投笔从戎。爱国诗人陆游便是其中一员。
刘清河(陕西理工大学教授):陆游生活的年代,正是国家风雨飘摇的时期。从年轻时,他便具有以国家为己任的情怀,积极主张抗击外族侵略,为此,受到主和派权臣的排挤。46岁这一年,陆游只身来到南郑(今汉中),成为军中高级幕僚。他受托起草《平戎策》,向朝廷阐明了北伐抗金的主张。在此期间,他写下了30多首热情澎湃的诗篇。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聊聊数语,表达了国家危亡之时,诗人勇于担当的使命感。“朝看十万阅武罢,暮驰三百巡边行”,勾勒出军旅生涯的紧张、忙碌和充实。“有时登高望雩杜,悲歌仰天泪如雨”,山河破碎之际,诗人胸中淤积了满腔愤懑。“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诗人将儿女情长置之度外,抱定舍生取义、为国献身的信念。这些传世的诗句,彰显出陆游博大的家国情怀。
刘清河:陆游在汉中的军旅生涯,是他人生最富光彩的时期,他的诗风由此发生了很大改变。早年,他的诗词严谨工整,从军后,则变得激情澎湃,感人肺腑。可以说,汉中抗金的军旅生活,成就了伟大爱国诗人一生创作的主基调,感召了同时代和后世无数人。
(四)岁月更替,汉中经历过纷纭复杂的世事。然而在这片热土上,中华民族血脉中不畏艰险、坚韧顽强的精神却是历久弥新,不断地发扬广大。
(日军飞机轰炸)1937年,日本向中国发动大规模侵略战争。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头,教育界展开了声势浩大的救亡图存行动。
教育,传承民族的文化;教育,塑造国家的未来。艰难时世中,经举国上下一致努力,沦陷区大学师生开始了大规模西迁。
梁中效:大家都知道西南联大。而当时与西南联大齐名的,还有西北联合大学,它是由当时的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大学等机构联合成立的。一开始,学校位于西安。由于日军的轰炸,为了安全起见,学校的千余名师生历经半个月的艰难跋涉,翻越了秦岭的茫茫大山,最终迁到汉中的城固。
如今,整修一新的西北联大校址被青山绿水相拥,静谧安详。然而半个多世纪前,这里不仅校舍简陋,缺少桌椅纸笔、教学设备,甚至师生基本的生活条件都难以保障。
梁中效:当时教授住在山民的家里,学生们住的是用竹片和泥巴搭起的简易房中,晚上学习时点油灯,夜里透过瓦片可以看到星星,遇到下雨时,师生们上课、吃饭甚至睡觉都得撑着伞。
尽管条件极为艰苦,但在雪耻强国、学成报国的信念激励下,西北联大全校上下,教学秩序井然,学习气氛浓厚。
梁中效:西北联大校园内,集结了相当一批国内的教育大师精英,他们治学严谨,为人师表。学生群体洋溢着一股发愤图强的学风,这里走出的学生,有很多直接投身到抗日的队伍中,不少人牺牲在抗日战场上。
西北联大在抗战期间,有条不紊地延续中国高等教育的火种,助推了汉中地方文化传统的传承。由此,汉中成为与重庆、成都、昆明齐名的后方文化重镇。西北联大在汉中的奋斗岁月,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书写下厚重的篇章。(校歌、画面)
时光荏苒,日月如梭。汉中这片山川大地历经无数朝代更迭,兴盛动荡,孕育出厚重的文化沃土和优良传统。汉中人的血脉中,有山的硬朗,有水的灵动。战火的洗礼,锻造出无畏品格;自然的险境,磨练出坚韧品质;祖先的荣光薪火相传,辉映出千百年的峥嵘岁月;继往开来,新机遇、新挑战,奏响了新时代的号角,为汉中人带来新的征程,为汉中山川大地勾画出新的前景。
魏增军(中共汉中市市委书记):我们汉中,有着极其悠久深厚的历史文化,这里是三千里汉江的发源地,祖先大禹曾在这里治水,高祖刘邦从汉中建业,汉王朝的辉煌基业从这里起步,张骞从这里走出大山,走向世界;时至今日呢,南水北调伟大工程汇聚了汉江之水,汉江水融入了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血脉中。这是我们汉中人的骄傲,更是我们继往开来,在未来岁月中,不断开拓进取,不断创造辉煌的巨大精神力量。 (全篇完)
上一页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