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期:2016.7.30 来源:汉中日报
记者 张敬波
20年栉风沐雨,20年春华秋实。回眸撤地设市20年的发展轨迹,汉中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奔向小康,翻天覆地的城乡巨变中,最刻骨铭心的是社会事业的持续投入和城乡面貌的显著改变。
历史变迁,山水为证。20年来,努力实现“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教育更公平,出行更便捷,城乡更宜居,山水更秀美,生活更殷实,汉中人追梦的脚步始终未曾放慢,圆梦的图景始终让人铭记。
20年的奋进,见证着汉中追赶超越的足迹。
20年的攻坚,彰显了汉中民生至上的信念。
一种使命担当穿越时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我市教育事业大发展的20年,教育事业从弱到强、教育结构从缺到全、教育质量从低到高,发生了深刻的嬗变。
“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撤地设市20年来,我市大力实施“科教兴汉、教育奠基”战略,各级政府坚持教育优先发展,
不断深化教育改革,持续增加经费投入,各类教育得到长足发展。
教育的起点是公平,公平的教育更是每一个人美好生活的起点。
学前教育越来越成为大家关注的热点。1996年前后,我市公办幼儿园仅20余所,自2011年起,我市实施学前教育推进工程,全市公办园从2010年的87所增加到目前的428所,民办园从568所减少到381所,公办园占比从13%提高到52.9%,增幅全省第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98.8%,比2010年提高36.6个百分点。
义务教育普及巩固提升。2008年秋,我市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全市小学无辍学、初中辍学率控制在2%以下。目前小学实现划片就近入学,初中基本实现对口招生。普通高中质量持续增长。1996年全市高考达到重点线人数仅8.96%,达到省线人数仅6.75%,低于全省平均水平。2015年全市二本以上上线率居全省第一,一本上线率居全省第二。2015年9月7日,汉中职业教育集团正式揭牌,成为汉中职业教育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我市职业教育步入规模化、集团化、品牌化发展道路。
“十二五”期间,我市出台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组建汉中职教集团和东、中、西部职教联盟,现代职教体系框架基本形成,建成1所国家级示范、3所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3所国、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每年向社会输出技能人才1万多名,劳动力转移培训11万余人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8.5%以上,“汉中技工”“汉家嫂”等品牌享誉全国。
今年入夏以来,一条“陕西理工学院更名为陕西理工大学”的消息,在汉中“微信”朋友圈中广为流传。这透露出来的是欠发达地区对优质高等教育的一种期盼和喜悦。6月中旬,《陕西日报》《汉中日报》等主流新闻媒体正式发布消息称:教育部5月31日致函陕西省人民政府,同意陕西理工学院更名为陕西理工大学。
陕西理工学院由原汉中师范学院和原陕西工学院合并组建而成,目前已发展成为以秦巴地区为中心的陕甘川渝鄂毗邻地区唯一一所具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等院校。建校近60年来,已为社会培养出10余万名以中等师资和工程技术为主的专业人才,一大批优秀人才奋战在教育、科技、管理和生产第一线,为西部地区和陕西特别是秦巴山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种坚定信念凿通秦巴
——基础设施,交通先行。这是我市交通建设大突破的20年,20年沧桑巨变,蜀道天堑变通途,我市从饱受交通之苦迈向综合枢纽城市。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自古以来,秦蜀古道以险著称。最艰险的区段,正位于秦岭、巴山的腹地。被环绕其中的汉中盆地有“天府之国”之美誉。
而在现代经济的快速流动性要求面前,秦岭北横、巴山南阻的地势却成为束缚汉中人民实现“冲出秦巴”梦想和期冀的劣势。
我市退休干部郭松林说:“广大群众最深切的感受莫过于交通状况的巨大改变。千百年来,汉中人民祖祖辈辈饱受秦岭巴山封锁之苦。回想当年,从汉中去西安,坐火车要12个小时,乘汽车也得大半天。”1996年建市初期,全市主要靠3条国道出入汉中盆地,对外连接极其不便,交通“瓶颈”制约明显。大自然虽然险象环生,但人们却总能在险山中踏出生路。2007年9月,西汉高速公路全线贯通,让古人“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一去不复返。2011年12月,十天高速公路全线建成通车,开辟横穿汉中东西的第一条高速大通道。2015年9月初,宝汉高速汉中至陕川界段建成通车,形成纵贯汉中南北的又一条入川高速大通道。2012年10月,我国首条穿越秦岭的高铁——西安至成都客运专线陕西段正式开工,在2017年建成之后,汉中到西安、到成都仅需一个多小时,汉中、西安、成都将开启“同城模式”。
更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8月之后,汉中城固机场直航北京、深圳、上海相继如期通行,标志着汉中又打通了一条具有现代交通意义上的通达当今中国最热的三大经济版图的“空中大通道”。通航以来,各项运量指标位于西部机场前列。
截至2015年底,全市公路总里程达18877公里,居全省第4位;较1996年增加12073公里,年均增加600公里以上。
截至目前,我市以“三高三铁”(西汉高速、十天高速、宝汉高速、西成客专、阳安复线和汉巴渝铁路)为主骨架的立体大交通网络加速形成,其可使我市全面融入陕、甘、川、渝、鄂、晋、豫省会城市“一日交通圈”和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战略布局范围。
一种执着情怀联通古今
——历史名城,复兴梦想。这是我市城市形象大提升的20年,“两汉三国·真美汉中”城市品牌做大叫响,建设“陕甘川毗邻地区中心城市”日益加速。
天汉大道宽阔平坦,车水马龙;一江两岸绿树成荫,游人如织;汉江桥闸,蓄起一湖碧水映新城;天汉大桥、龙岗大桥飞跨南北通四方;高楼大厦鳞次栉比,流光溢彩;商业街区熙熙攘攘,一派繁华……漫步大街小巷,汉中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巨大变化让人不由得惊叹!
对于城市的变化,最直接的感受者是置身其中的人们。在市政府广场,一位退休老教师面对《汉中日报》记者的采访感叹地说:“这20年是我最享福的时光!”
这位姓张的老教师今年整整80岁。差不多也就是汉中撤地设市那年,他从山区县一处学校退休后就生活在汉中市区。“现在的汉中城市环境好,交通便利,生活方便,民风淳厚,真是好地方。人逢喜事精神爽,希望再活20年”。
撤地设市20年来,在历届市委、市政府和全市干部群众的努力下,汉中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在总体规划引领下,按照“高起点、大手笔”的思路,先后编制完成了汉中《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城市特色规划》《绿地系统规划》等60多项各类规划,构建纵横交错、层次分明的规划体系。20年间,市中心城市规模由原来的60平方公里规划为100平方公里,人口由原来60万的中等城市规划为100万人口的大城市,城市空间由原来老城单核发展规划为“一江两区三组团”的田园城市格局。
截至目前,市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已由撤地设市时的20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的8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由20万人增加到79万人。城市面貌越来越美,功能越来越完善,对外交通越来越便捷。汉中相继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最佳历史文化魅力城市、美丽中国十大最美城镇等,并成功创建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城市、省级生态园林城市。
人居环境更加优美。城市公园广场由原来的4个增加到现在的15个,城市绿化覆盖面积达到2157公顷,绿化覆盖率36%,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2平方米。以一江两岸为代表的生态文化建设正有序推进,建成了25公里沿江景观大道、大型音乐喷泉和翻板闸,形成了近4平方公里的宽阔水面和近1000亩的汉江湿地,陕南最大的生态文化公园——天汉文化公园正在加快建设,预计明年年底初步建成,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