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鹮
朱鹮是稀世珍禽,20世纪中叶以来,由于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使得朱鹮对变化了的环境难以适应,其数量急剧减少。朱鹮的性格温顺,我国民间都把它看做是吉祥的象征,称为“吉祥之鸟”。朱鹮长喙、凤冠、赤颊,浑身羽毛白中夹红,颈部披有下垂的长柳叶型羽毛,体长约80厘米左右。它平时栖息在高大的乔木上,觅食时才飞到水田、沼泽地和山区溪流处,以捕捉蝗虫、青蛙、小鱼、田螺和泥鳅等为生。
稀世珍禽朱鹮,又称朱鹭(通名)、红鹤、朱脸鹮鹭(北名),被誉为“东方瑰宝”、“东方宝石”、“吉祥之鸟”。 朱鹮嘴长约17厘米,尖端微向下弯曲,脸裸呈红色,枕部有数十根柳叶状的羽毛延伸,形成羽冠,通体白色,两翅与腹部及尾渲染着美丽的朱红色泽,腿与爪亦为朱红色,喜欢结伴成群翱翔。其特有的秀雅体态和起落时翩翩起舞的轻盈舞姿为历代诗人所倾慕,留下了“因风弄玉水,映日上金堤”,“朱鹮戏新藻,徘徊流涧曲”等诗句。
1960年,第十二届世界鸟类保护会议上将朱鹮列为“国际保护鸟”,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亚洲东部。我国境内曾有14个省份有过关于朱鹮的记录,但20世纪60-70年代各地均未遇见,一度以为已在野外绝灭,直至1981年夏才在陕西洋县重新发现世界上仅存的野生朱鹮种群,并于1983年建立了保护观察站。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目前我国朱鹮拥有量近2000只。
大熊猫
陕西秦岭大熊猫的发现,始于本世纪50年代末。1958至1960年,西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始在佛坪县获得大熊猫皮张;1959年冬,我国生物科学工作者首次在佛坪县岳坝乡发现秦岭大熊猫;1964年首次在报刊公布秦岭大熊猫,引起了世界的关注。秦岭大熊猫主要分布在陕西境内的陕南三市部分县,以及秦岭北麓关中地区的太白县,凤县,眉县,周至县的山区。
秦岭大熊猫头圆更像猫,且具有较小头骨、较大牙齿。在皮毛颜色方面,秦岭大熊猫胸斑为暗棕色、腹毛为棕色,使它看上去更漂亮,更憨态可掬,陕西人把秦岭大熊猫称为“国宝中的美人”。
秦岭大熊猫的栖息地涉及陕西省佛坪、洋县、太白、周至、宁陕、留坝、城固、宁强、凤县9县21个乡镇,尤以洋县、佛坪、太白和周至四县交界处的兴隆岭地区为核心,局域种群的数量最大。据调查显示,目前秦岭大熊猫仅有三百多只,极其珍贵。
金丝猴
在陕西秦岭的大山深处,生活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秦岭金丝猴。在金丝猴的家族中,这是比较特殊的一支。金丝猴大多活动在2000—3000米的高海拔山区的针阔混交林地带,过着群居生活,以野果、嫩枝芽、树叶为食。秦岭是中国金丝猴分布的最北限。而生活在陕西秦岭的金丝猴最为有名,在动物学分类上属金丝猴四川亚种的秦岭种群。金丝猴的生活环境偏僻,食性特殊,一旦改变了它的生活环境,就极难养活。目前,除中国国内少数动物园有数十只饲养外,国外动物园还没有饲养和展览过。
羚牛
羚牛在我国共分布有四个亚种,而分布在秦岭山中的秦岭亚种是四个亚种中体形最大的,其通体白色间泛着金黄,长相最为威武,美丽,而且,数量也最为稀少。秦岭羚牛是秦岭山脉的特产动物,其分布沿秦岭主脊冷杉林以上。属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它的两个长而粗壮的前肢,两条短而弯曲的后腿,以及分叉的偶蹄这些特点都使秦岭羚牛能够适应高山攀爬生活。
羚牛秦岭亚种,是秦岭山脉的特产动物,被称为“秦岭金毛扭角羚”,通体白色间泛金黄,长相极为威武,美丽,当地人又叫它为“白羊”或是“羊子”。秦岭羚牛有两个长而粗壮的前肢,两条短而弯曲的后腿以及分叉的偶蹄,这些特点都使其能够适应高山攀爬生活,但数量不足5000头,十分珍贵。
秦岭羚牛一般生活在海报1050-3600米的针阔混交林、亚高山针叶林和高山灌丛草甸,晨昏采食,常作季节性的移动。春季常下至1500米左右的山谷中采食青草、竹笋与竹叶;夏季则迁移至高处采食含有多种维生物及淀粉的草本,然后进入林阴以避烈日;秋季采食各种植物的籽实;冬季进入亚高山台地或向阳的山地食物基地,主食秦岭箭竹、冷杉等树皮及灌木嫩枝,并照晒阳光取暖。它们喜舔食岩盐及硝盐,集群性很强,每群约20-30头,冬季会出现更大的聚集群。